外媒央行溺爱救不了中国国企
外媒:央行“溺爱”救不了中国国企
《金融时报》评论称,中国货币市场近期发展状况传递出更加广泛的利率改革正在来临的信息。近年来国有企业资产回报率大跌,财务损失大幅上涨。利率自由化将悄悄逼迫国企改革。由于利率上涨而不能持续盈利的企业将不得不出售资产、被更强的企业收购或者破产。 据金融时报报道,上周中国银行间市场短期利率暴涨至历史最高水平。尽管随后利率下降,仍有观点坚持指责中国央行对短期货币市场冻结的反应迟钝。有分析人士甚至猜测,政策沟通出现了严重错误,从而带来了银行间支付违约的风险,甚至可能引发某些小型金融机构破产。 但这种观点没有充分的根据。早在利率上涨之前,央行就在发出信号:信贷已经过度增长。中国银监会也在发布新的规定,限制影子银行的增长,并且特别瞄准了富有争议的理财产品(监管少、利率高、有期限的存款),这种产品的融资与银行间市场息息相关。 中国央行故意允许利率上涨,以此警告那些为获取长期贷款资金而在短期银行间市场上大举借债的中型金融机构。央行发出的一贯信息是,银行必须更好地管理流动性风险。此外,中国央行还有一系列工具来增加流动性。金融机构由于流动性紧缩而破产的风险微乎其微。 评论认为,这一插曲不仅不应进一步降低对中国经济的预期,它还表明,在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带领下的经济改革轨迹总体呈现积极态势。李克强在最近的讲话中明确驳斥了用新一轮刺激方案来对抗经济放缓的观点。他警告称,进一步刺激的空间有限,而且不管如何刺激,都将引发新的风险和问题。相反,他指出,中国应该进一步依赖市场来维持经济增长。 这一改革计划的一个关键部分是逐步实施利率市场化,这意味着最终取消支付给银行储户的利率上限,而利率上限造就了10年来大部分时间里的低利率环境。 中国货币市场近期发展传递的背后信息是,更加广泛的利率改革正在来临,负债严重的企业部门只有削减成本,提高生产力,才能盈利。国有企业尤为如此。近年来国有企业资产回报率大跌,财务损失大幅上涨。尽管国企改革并未明确列入领导人的改革议程,但利率自由化将悄悄逼迫国企改革。由于利率上涨而不能持续盈利的企业将不得不出售资产、被更强的企业收购或者破产。 同时,实施利率改革,信贷将进一步流向中国信用更好的企业,从而推动经济增长。此举将主要使私营部门受益,私营企业的平均资产回报率目前约为国企的三倍。 当然,在近年来“溺爱”的利率环境中受益的银行将抵制改革,这与杠杆化程度最高的企业的反应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