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合金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锡合金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A股大趋势探源人口红利期到老龄化常伴牛熊转换

发布时间:2021-01-21 14:32:39 阅读: 来源:锡合金厂家

A股大趋势探源:人口红利期到老龄化常伴牛熊转换

2006年,中兴通讯(000063,收盘价8.60元)“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为35.1428亿元,净利润为8.0735亿元——这相当于每付出1元钱的工资创造了约0.23元的利润;2011年,中兴通讯“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为134.1893亿元,净利润为20.6亿元,这相当于付出1元钱工资只创造了约0.15元的利润。  5年时间,不少企业和中兴通讯一样,规模、收入、利润都在不断扩大,但付出了更多的人力成本。简单来说,这就是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逐渐丧失的最直观表现。  纵观全球资本市场的历史,人口红利的“出现”和“消失”,往往伴随着股市的“牛市”和“熊市”。如果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那么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口结构”的晴雨表,而人口结构对股市构成了中长期的重大影响。  /海外借鉴/  “人口红利”推升欧美日经济共股市齐飞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重较大,抚养率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它并不意味着经济必然增长,但却会成为经济增长的有力推助剂。  欧美:经济与股市随“人口红利”上升  这一现象曾在欧美国家身上体现得极为明显。二战后美国出现“婴儿潮”,后来成为“兴旺的一代”。美国二战后婴儿潮时出生的人逐渐成为年轻人并逐步走向社会,那时美国的人口是充分年轻化的。大量年轻人的就业、消费并逐渐地从囊中羞涩、心有余力不足变成“富有的中年人”,为后来美国经济与资本市场的再次繁荣提供了强大推动力。  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人口红利”对1970年~2000年的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高达20%,从1995年到2006年期间是美国经济高增长时期,与此同时也是美国劳动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率增长较快的时代。  “人口红利”对于经济的推动也直接反映到了股市的走势之上。从1982年的800点到1987年的2700点,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在4年内上升了2.4倍,年均复合涨幅达到27%,超过1949年~1956年平均17%的年均复合涨幅。从1987年的1600点到2000年的11900点,13年间,道指上升了6.4倍,年均复合涨幅为16%,超过1957年~1969年平均10%的年均升幅。1998、1999年美国劳动者工资增长率连续两年超过劳动生产率,失业率下降到逼近4.5%,受“人口红利”影响,美国股市随后几乎见20年内的大顶。  然而欧美国家在2000年之后大面积步入了 “人口红利”消失的时期。近10年来欧美发达国家明显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为了满足劳动力需求,一些国家开始延长老年人工作时间、退休年龄。欧洲是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世界上25个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中有23个就在欧洲,而这种老龄化的区域性地位将持续下去。  与此同时,近10年来美洲、欧洲和亚太等世界主要股票市场都仅有小幅上涨。其余,如英国富时100区间上涨6.45%,标普500指数上涨8.60%,德国DAX上涨16.14%,道琼斯工业指数上涨20.95%,可见欧美股市在“人口红利”消失的这十年,表现均非常一般。  日本:“人口红利”消失股市长期走熊  日本股市与“人口红利”的关系表现得就更为明显。  日本出现过两次婴儿潮:第一次是1947年~1949年。二战结束后,出生率上升至33%~34%,总共有810万人出生——这被称为日本的 “团块世代”。第二次婴儿潮出现在1971~1973年。数据显示,70年代初日本的生育率高达19%,在此期间共出生了610万人。在1973年之后,生育率持续下降。  从上述数据看,日本的“人口机会窗口期”落在1965年~2003年。日本的“人口红利”持续了40多年。期间日本出现过两次总抚养率见底,或劳动人口占比达到峰值。一次是1970年左右,日本跨过刘易斯拐点,正经历经济转型;另一次是1990年前后抚养率见底,日本的 “人口红利”开始消失,人口出生率陡降,同时老年抚养比大幅上升。  21世纪80年代日本迎来了一个抚养率下行周期,同时期经济繁荣,房价地价快速上涨。然而1991以后日本抚养率上涨,通胀率则从1986年不到1%连续攀升至将近3%的近20年高点。随后,日本抚养率进入长期的攀升阶段,伴随老龄化和通货紧缩,经济增长的中枢也下降到1%~2%。  具体表现为,1986年日本经济走势平稳,由汽车、电子、集成电路等行业带动,实力逐渐增强,至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汽车已称霸全世界,日本的产业在西欧、拉美遍地开花。1986年12月开始的不同寻常的经济繁荣被称为“平成景气”。  在日本“人口红利”达到巅峰的同时,日本股市也同步达到了巅峰。日经指数由1985年的12000点持续上升,并在1989年12月19日达到38915点,较1985年最低点上涨了3倍多。  此后,随着“人口红利”消失,日经指数从1989年以后每况愈下。直至20多年之后,只剩下8500点左右,而日本经济至今仍未见复苏迹象,股市长线可能还有下跌空间。  /历史回顾/  A股上一轮牛市与“人口红利”高峰同步  与欧美和日本相比,中国享受“人口红利”的时代来得更晚。  从中国的抚养比周期来看,上世纪80年代抚养率第一次快速下降时期,中国经济强劲增长。上世纪90年代初第一次抚养率转折出现时,正逢1993年~1994年通胀冲击,1997年又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速下滑并出现了从1998年~2002年长达5年的通货紧缩。  2000年开始,抚养率出现第二次快速下降,中国依靠房地产、出口等经济引擎又一次实现了高增长。尤其在2004年以来,出现了楼市、股市快速上涨,居民住房购买力大幅下降的情况。2010年之后抚养率出现第二次拐点而步入长期上升周期。  “人口红利”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按照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人口红利”可依次分为高少儿、低老年型的高人口抚养比,低少儿、低老年型的低人口抚养比以及低少儿、高老年型的高人口抚养比这三个不同阶段。在第二阶段,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人口抚养负担轻,人口生产性强,社会储蓄率高,有利于经济增长。这一人口年龄结构最富生产性的时期通常被称为“人口红利”期,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这种潜在贡献就是“人口红利”。  新中国成立后的20多年,中国经历了一个婴儿潮,几十年后的今天,这些人已经稳定地进入了劳动市场,并推动中国储蓄率的增长。自1973年全面推行计划生育后,我国少生了4亿多人,生育率迅速下降,生育率的下降,降低了抚养支出。  中金报告认为,一方面是储蓄率增长,另一方面是抚养比减少,目前中国就处于这两项“人口红利”的集中释放期。  中国的“人口红利”被看做是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兴奋剂”。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平均增长率都接近10%。2009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率达到72.35%,保证了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力需求。  据世行估计,“人口红利”的结构性优势对中国经济高增长的贡献度达到了30%以上。然而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转变,中国传统的国家盈利模式受到严重冲击,中国的内生增长动力和比较优势将发生深刻改变,中国要选择“人口红利”转型作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实现战略性转变。  联合国相关报告则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真正重要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人口增长能否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才是症结所在。  过去我国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口红利”的正面效应,“人口红利”集中释放导致了我国储蓄率的居高不下,从而使资产价格上涨,其对中国1982年~2000年间GDP增长的贡献比率高达26.8%。  “人口红利”推动股市上涨  “人口红利”带来的高储蓄率,配合老百姓日益增强理财意识,将会极大提高证券资产的配置比例,从而带动股市长期走牛。  过去10年,年龄在35~64岁之间的高储蓄人群占总人口的比重从33%上升到42%,高储蓄人群占比上升意味着整体投资的风险偏好增加,而未来10年,年龄在55~64岁间快退休人群占比将逐步上升,他们的风险偏好将降低,更倾向于固定收益类投资,而不是风险较高的权益类投资。  中海基金的报告指出,我国的“人口红利”将会持续推动股市长期上涨。2006年证券市场和基金市场的巨大变化已经验证,“人口红利”开始发挥其潜在的巨大能量,老百姓的投资热情已经被巨大的盈利效应所点燃。  在“人口红利”的影响下,过去10年间,A股经历了几波行情。这包括2003年、2006~2007年、2008年末~2009年的牛市格局。然而,随着劳动力工资上涨速度超过物价涨幅,可能加速通货膨胀,通胀恶化则可能导致货币紧缩;另一方面,劳动力工资大幅上涨会令企业利润下降,货币紧缩和企业利润下降,这是导致近年来A股长期熊市的原因之一。  /深度剖析/  老龄化时代美欧日走势各不相同  “人口红利”和自然资源一样,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进入21世纪,全球老龄化趋势逐步加深,“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股市也因为各个国家和地区人口结构的变化,出现了迥异的走势。  “老龄化”的前世今生  根据联合国的划分方法,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在7%以上的为老年型人口,即社会老龄化;在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口的年龄起点多采用60岁,当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在10%以上,为老年型人口,即社会老龄化。  进入本世纪,除去非洲和中东部分地区,老龄化的步伐正从欧美向亚洲等地区蔓延。  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发达国家的老龄人口(65岁以上)已经攀升至17%;发展中国家也升至6%。此时,人们不禁要问,“老龄化”为什么会出现呢?  一般来说,老龄化出现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出生率大幅降低;二是人均寿命大幅延长。而从目前老龄化形成的背景来看,不得不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生育高峰。  除加拿大、美国等国以外,全球老龄化有一个重要的起点,那就是1945~1955年的这10年:二战结束后,欧洲和亚洲迎来了一轮生育高峰。  如果以30~40岁作为劳力丰富和消费发达的高峰段的话,那么,1975~1995年这20年间,全球多个地区都出现了“人口红利”。比如,日本经济发展的黄金时间就在80年代,同时,1980年日本的老龄化率仅为9%,是当时“最年轻”的发达国家。  如今,这一批二战后的“婴儿”已经步入57~67岁,他们廉价的劳动力已经不复存在,消费能力日趋降低,“人口红利”逐步消失。  美国:老龄化速度缓慢  美国是典型的老龄化社会。有统计显示,美国目前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17.4%。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老龄化与全球的老龄化进程并不在同一条轨道上。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就开始进入了人口老龄化。  不过,老龄化并未给美国经济造成持续低迷,相反地,美国在二战后一直稳居世界经济的龙头地位。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美国的老龄化发展速度较慢,原因在于美国有两大“增量”年轻人口。  一是美国的出生率较高。数据显示,美国的生育率高达2.1,即一对夫妇平均要养育两个孩子;二是美国吸引着全球的青壮年移民,从20世纪初的德国移民到60年代的意大利移民,再到如今的墨西哥、亚洲移民,移民为美国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廉价劳动力。  正是由于美国存在高生育率和大量青壮年移民,美国经济并没有被“老龄化”拖累,美国的股市也走出了独树一帜的强劲。  从1986年的1497点开始,美国道琼斯指数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仍一路攀升。这期间,虽然也经历了2000~2003年的调整,但整体趋势仍然向上,直到2007年达到14198点的顶峰。2008年,即使美国作为金融风暴的源头,股市跌幅逾50%,但2009年以来的上涨又几乎吞没了跌幅,这在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股市中绝无仅有。  欧洲:老龄化拖累经济  据欧盟统计局统计,从2000年到2010年,欧盟国家65岁及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由15.6%上升到17.4%,而欧元区国家则从16.2%上升到18.3%。据欧盟老龄工作组预计,到2060年,欧盟老龄人口总数将会在2010年的水平上翻番,预计总数将会超过1.5亿,其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上升到30%。  实际上,欧洲缺少像美国那样的高出生率以及青壮年移民,这导致欧洲各国面临严峻的养老问题。据统计,欧盟在2010年每4个工作人口赡养1名老人,但是到2050年,每2个工作人口就必须承担这一重任。  值得注意的是,持续的欧债危机一定程度上就是老龄化的产物。  目前,欧洲各国普遍存在老龄化问题,比如希腊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国家产业竞争力显著削弱。  有数据显示,在欧债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欧盟国家的老龄化政府直接支出 (包括养老金、卫生保健、长期护理服务)占GDP的比例为18.1%,欧元区则占到19.1%。  正是由于欧洲这种不可逆的老龄化趋势,拖垮了经济,也拖累了股市。意大利富时MIB指数在2000年曾达到50109点,如今只有不到16000点;欧洲斯托克50指数在2000年时达到5522点,如今只有2600余点。  日本:老龄化全球最高  目前,日本是全球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从2005年开始,日本的老龄化率超过所有其他发达国家。到2030年和2050年,预计日本老龄人口比例将分别达到30%和40%。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老龄化趋势几乎集合了各种催化剂。比如,日本的生育率非常低,从2005年至2010年,一直在1.3附近徘徊;而从平均寿命来看,从1950年至2010年,日本人的平均寿命从62岁增至83岁。  此外,日本也不具备美国那样丰富的移民劳动力,这使得日本的老龄化不断的“恶化”。人口迅速老化已使日本劳动力短缺,日本政府不得不鼓励已退休的老人继续工作。  日本经济曾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呈爆发式增长。日经225指数在1986年~1990年一路上涨,涨幅高达200%,当时,日本皇宫所占土地的价值,超过了整个加州。世界十大富豪中,日本地产商占到了7个。  然而,从1990年开始,日经225指数便一路下跌,从最高的38957点下跌至2008年最低的6994点。即使在2007年全球股市暴涨的大背景下,日经225指数也不过只有18300点。如今,该指数不到9600点。  /趋势探讨/  中国老龄化渐近股市何去何从?  无法回避的是,中国的老龄化程度也在逐步加深。截至2008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1095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3%。而到2015年,预计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约占总人口的16.7%。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几乎和日本一脉相承。首先,中国人平均寿命在延长,201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比10年前提高了3.43岁;其次,中国的生育率也很低,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中国的生育率已经降到了1.5以下;此外,中国同样不具备美国那样的大量移民。  面对中国老龄化,法国兴业银行发布报告称,未来4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可能会对股市造成冲击,因为相比投资而言,更多的退休老人会选择增加储蓄。报告还称,到2029年,中国以市盈率衡量的股市估值可能会减半,低于美国股市的估值水平。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人口红利曾是推动中国经济、股市的大引擎,如今,老龄化或将成为阻碍经济增长、股市上涨的绊脚石。  有意思的是,中国的生育高峰和股市牛熊市存在密切关联。  数据显示,我国先后出现过两大婴儿潮。第一代婴儿大潮出现在1962年~1973年,这12年期间,年均新生婴儿2500万以上,合计有3亿人口;第二代婴儿潮出现在1986年~1990年,这5年期间的新生儿年均2500万人,合计近1.3亿人口。  1962年到1973年期间出生的婴儿,他们的消费高峰在30~40岁,也就是1992年~2012年间。此时,他们展现出惊人的购买力——买房、买车、生儿育女、养育孩子等。  有意思的是,1992年这个起始点也是股市初闻 “牛市”的时间点。到2006年,当这一时期的所有“婴儿”都跨越33岁,此时这3亿人口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财富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并大量流入股市,形成了一次资金推动型牛市。  而1977年至1981年是中国的生育低谷期,1977年新生人口仅1700万,他们步入30岁,即从2007年开始,此时基本上也是A股见顶的时间。虽然2009年出现反弹,但股市的量能始终无法放大,股市的增量资金便在这一时期断档。  当1985年到1990年中国这一批婴儿潮的1.3亿人长到30~40岁,时间也要等到2015年了,这之后中国的股市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一切唯有等待时间来验证。

古琦

巴黎世家官网

蔻驰

hermes